排練場外的阿比拉許 一踏進排練場,採訪小組便悄悄進行側錄,阿比拉許(Abhilash Pillai)導演正和演員調整走位, 那雙眼隨著鏡片的反光更顯冷酷,他微微傾身,整個人因為角度的不同和日光燈的相互照映下而發光發亮。曾執導過《Saketam》和《Island of Blood》等印度史詩的阿比拉許導演,歷年作品以多國語言製作為主,這次受邀到EX-亞洲劇團導演《生之夜色》,問他說台灣演員跟其他國家有什麼不同,製作人林浿安便搶著問她是不是該回避,引發眾人大笑,排練場外的阿比拉許導演和團員間的互動其實很親切。 阿比拉許也和我們分享他與不同國籍演員合作時發生的趣事。他在十年前受邀至俄羅斯執導梵劇,印度出身的他,當時想做的是將印度史詩融合當代前衛的舞台風格,主辦單位卻不希望他這麼做,還讓俄羅斯演員穿上紗麗服—傳統印度女子服飾—最後吸引觀眾的居然只是演員高挑又性感的身材,藝術總監兼團長江譚佳彥笑著補充,說古印度早就引領風潮,當時的女子是不穿Bra的,比現在的西方社會還先進。雖說是一則軼聞趣事,阿比拉許講起來卻有點心酸,這不正是西方社會再一次戴上有色眼鏡看待東方傳統嗎? 承襲傳統跨越當代 阿比拉許讚賞《生之夜色》的台灣演員:「他們很用功,除了做完功課,也會在討論時提供更多的想法,我獲益良多。」他也提到,這樣的工作模式呼應了波蘭戲劇大師葛羅托斯基(Grotowski)所提過的:「導演已死。」葛羅托斯基當時提倡讓劇場化繁為簡,精神至上,「導演」、「觀眾」、「劇場」...等等都得消失,其中的導演已死就是不能過度干預舞台上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。 求學時曾赴皇家戲劇藝術學院研讀劇場製作和舞台管理,阿比拉許對馬戲劇場和舞台設計產生濃厚的興趣。七零年代的印度,馬戲事業發展蓬勃,但是寶萊塢後來居上,馬戲就變得相對弱勢,直到九零年代,所謂的馬戲劇場才重新復出,影響後來的肢體劇場甚多。印度的地區方言太過繁複,阿比拉許和江潭佳彥從小就耳濡目染在不同語言的劇場之中,與其透過言語來理解戲劇,倒不如直接欣賞精彩的肢體表演。一如傳統梵劇以演員的表演為中心,手部動作至少就有24種、頭部13種、眼睛動作36種、眉毛動作7種等等,這些豐富的肢體動作演繹經典便是傳統。承襲古人所流傳下來的,阿比拉許和江潭佳彥將之融合當代肢體劇場,就成了EX-亞洲劇團最廣為人知的風格之一。 《生之夜色》 資本主義興起後的全球化社會,癌症成了人類必須共同關心的生命議題。抽煙、酗酒、吃了過多的加工食品,癌症病患在病痛中感受到身體微妙的變化,先是咀嚼食物漸漸沒了味覺,然後是日復一日吃不完的藥,其氣味令人難以忍受,不論你如何求神問卜,該面對的死亡終將到來。筆者在一旁側錄彩排現場,其中一幕是癌細胞的病變,演員們聚在一起,隨著呼吸的起伏,肢體動作不斷被放大,最後他們一個個蠕動身軀,一個個迸出母體......癌細胞終究出走,生命的黑暗面便因為這些吵著要獨立的叛徒更加沈重,並非身在其中的採訪小組透過劇場,也都染上這種無可奈何的情緒。 阿比拉許歷年來的作品總是結合先進的科技,舞台風格多為絢麗,問及他這次一樣走前衛風格嗎?他表示會在演出現場等候大家的光臨,歡迎各位一探究竟。 EX-亞洲劇團《生之夜色》 |
加入粉絲團追蹤我們的Facebook粉絲專頁,隨時收到最新消息!
分門別類 Categories
All
歷史消息 Archives
November 2017
|